清疯 2025-7-1 09:25
苏联航空有趣尝试:串联机翼装甲攻击机[6P]
[color=Blue]
上世纪30年代,苏联航空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,设计师们得以自由发挥,许多非常规的飞机设计不断涌现。特别是到了30年代中期,苏联军队决定研发一种全新的装甲攻击机。然而,这种概念尚不成熟,军方希望在战斗机的基础上加装对地攻击能力,但设计师P. D. Grushina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路。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——设计一款串联机翼的轻型高速攻击机,这就是后来被称为Sh-Tandem的飞机,也被称为Sh-MAI、MAI-3或MAI-Tandem。
[img]https://q0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d35bd28be2d14effa27635e0c42b8bc6.jpeg[/img]
1937年12月,第一架Sh-Tandem原型机顺利完成。这是一款单座飞机,前翼采用低单翼设计,机身尾部并没有传统的垂尾,而是装配了一个较小的后翼。后翼的面积大约是前翼的一半,且前后机翼上都配有副翼,而后翼则额外充当升降舵。发动机安装在机头,采用常规的牵引方式推动螺旋桨。第一架原型机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验证串联机翼布局的可行性,并未考虑装武器或防护措施。
[img]https://q1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cf32e79a1d794a51afcfbfac91a992b8.jpeg[/img]
紧接着,第二架原型机进行了进一步改进,变成了双座的武装版。飞机机身采用木质结构,外壳使用胶合板蒙皮,机翼的蒙皮则相对较薄。空重为2560千克,机长8.5米,前翼展为11米,后翼展为7米,整体结构仍没有常规的垂尾。由于缺乏垂尾,这种设计影响了飞行的稳定性。为了改进这一点,设计师尝试了五种不同的垂尾方案,最终选择在后翼下方添加一个椭圆形的下垂尾。飞机的动力来自一台M-87风冷行星发动机,最大功率为930马力,驱动着一副三叶螺旋桨。
[img]https://q9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4ade4a5767f04dc4a5dc31926b360aa1.jpeg[/img]
该机武装也较为简单,装备了5挺7.62毫米机枪。其中4挺机枪安装在机翼内,由飞行员控制,每挺枪的弹药为600发,另外一挺机枪安装在机尾的封闭式MV-3炮塔中,备弹量为700发。由于机尾没有垂尾的遮挡,炮塔内机枪拥有非常宽广的射界。尽管武装较为简单,但飞机的炸弹挂载能力较弱,外部挂架最多只能挂载200千克炸弹。飞行测试表明,Sh-Tandem的飞行性能还算不错。飞行员普遍认为该机操控简便,海平面最大速度可达406千米/小时,在4250米高度时,最大速度为488千米/小时。然而,飞机在测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,如航向稳定性差、方向舵反应迟缓、前机翼结构强度不够、炮塔风阻较大等。某些测试照片显示,有一架原型机在后机翼上方安装了垂尾,这应该是对第二架原型机进行的改进,而并非所谓的第三架原型机。
[img]https://q0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3d1dd654e93642228d8ab02498ccaf33.jpeg[/img]
从第二架原型机的测试来看,项目发展相对顺利,设计团队并未遇到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。设计师们打算为该机更换更强大的发动机,提升最大速度至600千米/小时,并提高其载弹能力,只需增大机翼面积以改善升力。海军也对Sh-Tandem表示了兴趣,认为它的双翼设计赋予了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,可以改装成大型水面舰艇的侦察机,甚至经过适当调整后,可以在舰载弹射器上起飞并在水面降落回收。
[img]https://q3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1c3fd0115bf14a2fbb085bcba8a1f5e2.jpeg[/img]
然而,随着1939年苏联空军制定了新的飞机工业发展计划,重点开始转向大规模生产飞机,Sh-Tandem项目最终被取消,研发资源转向了其他机型的开发。尽管Sh-Tandem自身仍存在一些不足,特别是空军希望能获得一款装甲对地攻击机,但Sh-Tandem原型机的设计并未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。如果为机组添加防护装甲,飞机的重量将大幅增加,这将使飞行负担加重,且原本就有限的武器携带能力将进一步受限。除非进行重大设计修改,否则很难解决这一矛盾。
[img]https://q4.itc.cn/images01/20250630/da05bca563f645b78f60246717fe6905.jpeg[/img][/color]